统战部(在运行)
 首页 | 部门介绍 | 人大政协 | 民主党派 | 无党派人士 | 党外知识分子 | 留学归国人员 | 港澳台侨 | 民族宗教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民主党派>>正文
 

万钢:60年伟大实践昭示多党合作制度光辉前景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9-12-24 17:27:33  阅读:

万钢:60年伟大实践昭示多党合作制度光辉前景

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 魏武

60年来,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事业与新中国一路同行、成就卓著;展望未来,多党合作事业重任在肩、前景远大。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中国致公党由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党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目前已在19个省市建立了组织,有党员32789人,其中761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3439名党员担任各级政协委员。身为科技部部长,万钢是35年来首位担任国家部委正职的非中共人士领导。

由于与侨界有着天然的联系,致公党一直把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反映侨声、维护侨益为己任。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原致公党中央主席陈其尤以党派名义向大会递交了名为《由中央人民政府研究和实行护侨政策案》的提案,开创了民主党派团体提案的先例。

从致公党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提出的第一份党派团体提案,到现在每年致公党都通过提案、发言、报告、建议等形式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反映社情民意;从搞好土地整治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建设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到西部贫困地区扶贫,从促进海岛保护立法到支持海西发展,从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到引进华侨华人优秀人才……围绕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大政方针提出的每一句诤言、每一个良策,都凝结着致公党员们的一片赤子之心。万钢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致公党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祖国的完全统一贡献了力量,发挥了参政党应有的作用。

致公党把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专家众多的优势与海外联系广泛的侨党特色紧密结合,汇聚全党的智慧与热情,在我国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征程上,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8年,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带队在云南进行碳汇林业与生态文明的考察,成为我国较早关注和研究低碳经济的参政党之一,此后通过各种形式向全社会呼吁关注碳汇林业。2009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发展碳汇林业第一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致公党提出的很多建议能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吸收采纳,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备感欣慰。事实上,致公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在多党合作制度下,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两面旗帜不断奋进的历史;就是一部在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和帮助下,紧密联系华侨侨眷和海外留学人员,加强民主团结和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历史。万钢说。

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土壤,万钢指出,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的合作型政党制度,具有突出特点与独特优势。60年来的实践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多党合作事业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

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和改革发展面临的繁重任务,对我国多党合作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下,各民主党派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发挥自身特色和能力,切实解决好政治交接、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的历史性课题。

当前,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来面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将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推向科学发展新的高度。万钢说,实现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自身建设,努力建设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参政党,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生动写照。服务科学发展,理应继续成为我们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首要任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信心百倍,致公党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充分发挥侨海优势,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在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展望未来,万钢和致公党员们豪情满怀。

上一条:“民族的记忆•广西世居民族原生态文化影像”展在我校举行
下一条:一片丹心向阳开——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

关闭

 
· 农工党广西大学基层委员会获表彰
· 我校民进会员秦祖赠被评为民...
· 我校4名农工党教师获表彰
· 我校民进会员万玲玉、汪晗被...
· 九三学社广西大学委员会副秘...
· 我校统战工作再获佳绩
· 李晖被评为2022年度全区人大...
-更多-

广西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广西南宁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行政办公楼四楼
电话:0771-3232141     邮编:530004    Email:
gxutzb@163.com